在临潭县扁都乡哈尕滩村,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民族风俗,那就是有着“洮州八千一十村,火树银花独一家”之美誉的哈尕滩烟花。
十五放花要提前做好准备。从初五开始,每晚有社火出庄演唱游街,至十四日晚,花会头领和全村青年小伙子们要到每家每户收柴草,以便化冻土挖坑立花杆。助威呐喊之声传遍村落,待到收拾完毕,便要举行点火仪式。
但听三声枪响,大火冲天,把夜空照耀得如同白昼,村民围聚欢呼。有好事者早把新婚夫妇和刚刚得了孙子的爷爷奶奶拉到火前,烤得他们叫天喊地。直到他们叫人拿来瓜子糖果分发众人,方才放手。这样闹到半夜,等待多时的新婚夫妇们争着要挖栽花杆的坑,希望早得贵子。
正月十五清晨,老远就能听到锣鼓交响,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把村子围得熙熙攘攘。“出花”开始了,从花会门口出现了一队旌旗纵横,打扮别致的队伍,约有八、九十人,这便是为“出花”装备的仪仗队。
铁炮响起处,雌雄二狮跃舞开道,后面跟着锣鼓乐队和旱船旗手,手捧香案的花会信徒,飞舞飘带的姑娘、秀才,挤眉弄眼的小丑,还有令人赞叹的悬在丈把高的杆子上的“花杆娃娃”。八人合抬的“关老爷庙”玲珑奇巧,供放着飞龙花炮,“庙门”贴有对联“匹马斩将河北英雄丧胆,单刀赴会江东文武寒心”、“兄玄德,弟翼德,威震孟德;师卧龙,将子龙,偃月青龙”。庙顶插着两朵莲花,这莲花还来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此地连年瘟疫死了不少幼童,村民叫苦不迭,成天祈祷。忽一日,子孙娘娘领着仙女驾着祥云路过此地,其中一位仙女不小心将头上的莲花抖落在了庙顶和树梢上,从此,这里人丁兴旺,风调雨顺。老百姓便用莲花插在庙顶祈福。
再说仪仗队从前街游至后街,再到终点,难度较大的梆花桶立花杆便开始了。花杆娃娃按八卦方位,各守其阵,绳索相连。催马上阵的“上将鼓”打得激烈。一会儿,盘结得像“丰”字形的花杆犹如禾架慢慢地上升着。在这紧要关头,由见多识广的“大掌尺”指挥,四丈多高的花杆在众人的呐喊声中便立起来了。只见彩带、旌旗遍布椽架,两边的九莲吊灯吊着长长的七星牡丹悠悠飘动,花杆顶的冲天旗迎风招展,顿时,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油然而升。
离花杆不远的戏台上,好戏连台,台下不时爆发出一阵阵喝彩声……
晚上,大街上人头攒动,欢呼雀跃。一阵炮响后,点火开始,一时间,从那镇守在一方的“武将”处烟火腾起,众人齐声喊道:“焦赞放火了!”只见三五成群的飞龙花炮呼啸着划破夜空,炮声中九莲灯随之燃起,花杆上喷出一条条火舌,神气十足的花杆娃娃们不断点起烟火……霎时,天地间五彩缤纷,万紫千红。正当热火朝天时,又听众人喊“焦赞放火孟良收”,“孟良”将旗一挥,顿时灰飞烟灭,放烟花的盛会也就此结束了。接着,抢夺冲天旗的活动开始了,年轻小伙子们个个争先,叫喊声不绝于耳,场面煞是热闹壮观。
哈尕滩烟花作为洮州的一项民俗活动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声势浩大,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的人专程前来观看。难怪俗话说:“走洮州,过石门,不看亲戚不进城,单看十五放花灯。”(来源:甘肃农民报)
注:以文章含有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