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3岁的浏阳民间文艺家张文清老人也收藏了一张同样的“庆祝”爆庄票。记者袁村平
金市爆庄票80年前可异地兑换
浏阳日报记者袁村平
民国时期发行的票币已不常见,而在这个时期,由“爆庄”(专门经营、运销花炮的商行或商家)这一极具浏阳地方特色的花炮经营机构印发的爆庄票币(也称爆庄票)则更加耐人寻味。
近日,北乡一位罗大爷将收藏的爆庄票呈现在了世人面前。这张民间收藏的民国爆庄票,设计大方,印刷精美,所含信息丰富,是浏阳延续至今、经久不衰的鞭炮特色产业史上的一大见证。
“庆祝”爆庄票
印刷精美,可异地兑取
“这张钱币我父亲一直珍藏着,它是民国时期浏阳花炮产业发展的见证。”20日,这张由北乡一位年过八旬的罗大爷收藏的爆庄票呈现在世人面前,其规格为横式,长175毫米,宽97毫米,四色彩印票,印刷十分精美。
仔细观察,这张爆庄票正面图案及边框、文字为深绿色,中心图案为面额“光洋壹圆”字样,其左右两侧分别是作为风景名胜的古桥图和古塔图。在中心图案之上,印有地名“浏阳金市”和商号名“庆祝爆庄”,其两侧分别印有编号:17012。背面中心图案上标有“狮球商标”。值得注意的是,该票还标明了印刷厂家,为“上海元丽印务局代印”。
“这是一张可以兑一块银元的票币,光洋就是银元。”浏阳文史专家潘信之仔细翻看了一阵后说。“爆庄票在中心图案之下印有说明文字:‘长沙永湘新街本庄照兑’,这说明,这张爆庄票可以在异地长沙永湘街兑换。”
边框四角,上方两侧各有一个大写“壹”字,下方两侧各有一个“圆”字,右侧边框内,有“第、号”诸字,左侧边框内,写有“民国贰拾年”字样。“这表示这是一张1931年发行的爆庄票。”潘信之说。
繁荣时期
金刚爆庄在武汉上海设分庄
在浏阳,爆庄币多被民间收藏。中国花炮文化研究专家宋燧文之前也曾收藏过,后来捐给了博物馆。
而今年83岁的浏阳民间文艺家张文清也收藏了一张一样的“庆祝爆庄”票币,其编号为17702,“金刚是爆庄最繁荣的地方之一,这里的不少爆庄在长沙、武汉、上海都设有分庄。”
张文清细心地对照了一下记者手中的“庆祝爆庄”票币,确认说,“这个是真的,只是编号不同。”
“在20世纪30年代,民间发行钱票的现象很常见。”潘信之说,当时在浏阳最著名的就是汤合盛印发的钱票,资本雄厚,信誉好。这些票在民间是通用的,不过真正流通得多的还是银圆和铜圆,但因其携带不方便,所以才发行钱票。
“票上所说的金市,就是如今的金刚镇,总庄在金刚,在多处有分庄。”浏阳爆庄也在这个时候发行爆庄票。潘信之介绍,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期,民间发行的钱票开始泛滥,“枨冲街上一个小百货店都能出票子,人们拿着票子当钱用。”30年代末期,国民政府取消了民间私自印发票币,爆庄票的印发也停止了。
相关链接
爆庄的历史
浏阳花炮“始于唐盛于宋”,清雍正元年(1723)浏阳鞭炮列为朝廷贡品,声势大振,从此大量进入市场;乾隆四年(1739),鞭炮制作进入商品化生产,浏阳也开始成为“湖南爆竹制造之中心地”。当时著名的爆庄有“培德厚”、“绥丰永”、“永庆祥”、“德丰源”等等。
据县志记载,“民国时期,爆庄增至81家,其中县城62家,金刚头7家,大瑶铺2家。”爆庄只负责销售不从事生产,有专营鞭炮销售的,也有兼营其他商品的,民国时期,爆庄发展呈现火爆形势。
晚晴、民国期间,爆庄几经起落,到解放前夕,由于鞭炮业不振,全县仅剩爆庄20家,口岸分庄20家。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改造后,爆庄转变为国营商店或供销合作社,慢慢从历史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