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炮美学研讨会”在花炮之乡浏阳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专家与学者围绕在美学观指导下的浏阳花炮传统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进行深入讨论。
红网浏阳10月19日讯(记者 汤红辉 通讯员 蔺春文 实习生 邹娜)今日下午,由《中国艺术报》、中华美学学会技术美学学术委员会、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浏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花炮美学研讨会”在花炮之乡浏阳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专家与学者围绕在美学观指导下的浏阳花炮传统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进行深入讨论。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谭仲池等领导出席。 全国艺术学学会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凌继尧认为,从浏阳花炮与消费者的关系看,它不仅是一种物质产品,而且是一种精神产品,它主要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特别是审美需求。而湖南省美学学会会长、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易健认为,烟花美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不仅有形式美,也有内容美。比如浏阳烟花中出现的最多的红色,是一种朦胧的“热烈的喜庆的意味”,它正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的观念、情绪向红色形式的积淀。 目前,花炮行业所面临的困境,如安全问题、噪声问题,主要是源于手工燃放的、异地式消费模式。浏阳花炮要创新盈利模式,关键是变异地消费为在地消费,变功能性消费为体验性消费,变手工燃放消费为专业燃放消费,变习俗消费为主题消费。因此,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柏定国在发言中认为,浏阳花炮如果能够在产品功能上做到延展,从视、听进而到嗅、触多觉互感,从视听艺术进而通感艺术,浏阳花炮品牌的市场环境将得到极大地改善。总之,浏阳花炮的文化红利,有赖于应用美学对科学技术的解读,以及对花炮消费体验的美感发掘。 在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就研讨会主题展开演讲,通过学术演讲与观众互动交流的方式,深刻阐释花炮与美学、品牌与文化、企业与产业现状的认识性与指导性观点。 最后,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谭仲池作总结发言,他饱含感情将浏阳烟花与浏阳河、浏阳人的梦想相联系,提出浏阳河滋润和哺育了浏阳人,浏阳人在这片热土上绽放出梦想之花——浏阳烟花,并以诗意化的语言传达烟花燃放效果所表达的深厚文化内涵及其审美价值,“无论是从美学、诗学、还是人文学、经济学的视野来判断,浏阳烟花也应是真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独具的历史沉淀,悠久传统工艺与深厚文化内涵和心理慰藉功能的典型文化产品。” 浏阳花炮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的产业,2011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文化品牌”。近年来,浏阳市高度重视挖掘充实浏阳花炮产业的文化内涵,探索浏阳花炮品牌的文化转型,全力支持浏阳花炮向唯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稿源:红网] [作者:汤红辉 蔺春文 邹娜] [编辑:王娉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