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不能轻视中小城市!”5月21日在宁海县举办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全国百所高校大学生宁海开游活动座谈会”上,中国徐霞客开游节组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江永平,给来自百所高校的学生代表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作为全国百强县之一的宁海,在江永平看来,更值得自豪的是这里年轻群体中的大抱负:每个宁海青年人,必定有长远的理想。在宁海,即使再普通的工人,都憧憬着有一天能够当老板,“从最底层的模具工人开始,他们立志在这些人群中崭露头角”。从宁海走出的所有大企业老总,大多数正是从普通的模具工人起家,并在全国的家具、文具等领域都占据重要地位。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谢丽莎同学,在参观宁海的如意、日升、得力公司以及当地模具城后,对一个场景“感到震撼”:在工厂生产过程中,有一大部分员工知识水平不高,且长时间从事的仅是监督流水线上的机器等单一性工作。因此她对中小城市实现在岗人员再教育和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非常关注。
“现代化的农民”戴良方是当地一名土生土长的宁海人,2006年他投资成立的宁波果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已有3个厂区,近千名员工。他对员工变成机器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了机器感到悲哀。“我的独特之处在于,当初孤身一人成立公司时就明确企业文化。”他认为重点是培养员工的学习和成长,并有正确的价值观,来追求富裕的生活和提升多方面的能力。他时常告诫员工,不要仅限于找工作谋生,更要在精神上有追求。交流中的戴良方,时常引用孔子、孟子等古代贤人的话语,时时挥动双手鼓舞大学生。
南京大学的朱盛在参观过程中了解到,在宁海当地打工的服务员,基本都是外来员工,作为中小城市的宁海,当地房价近年来每平方米已高达7000多元,作为外来人员中的“80后”、“90后”的大学生,他们将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朱盛对这些新宁海人的生存情况深感担忧。
“在宁海没有外地人!”从浙江大学毕业的大学生石宇,已在宁海“扎根落户”。作为新宁海人,他结合自身经历总结出新宁海人在当地的感受。5年多里,他几乎踏遍了宁海每一寸土地,更是接触到数不清的宁海人,他感受最深的便是宁海人对外来人员的包容,解除了初到宁海时担心因人情关系而被排斥的苦恼,在他这些新宁海人的眼里,“一进入宁海,就像回到了家”。
在宁海县梅林街道杨梅岭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的潘陈瀛,是宁海县的第二批大学生村官,当他从大学毕业时,放弃了在大城市里几个已经将要签约的好工作。他用4个字总结自己在宁海的体会:青春无悔。同时,他建议想到中小城市工作的大学生,要做好心理准备,“事情多杂,要有耐心做好。”对潘陈瀛自己而言,则是更看重阅历的积累,在城市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团宁海县委副书记张微燕介绍,在每年的表彰活动中,当地的青年联合会专门针对外来工作者,制定了专门的鼓励政策,“十佳外来工作者”就是专门表彰外来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举措。规划中的专门提供给外来人员的住房,特别是为吸纳更多大学生,目前已基本竣工,并准备投入使用,“像宁海这样的中小城市,更期待着年轻人在此实现梦想。”她说。
福建师范大学 张志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