焰火又称烟火,大型庆典的又称文艺花,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在民间与艺术上的发展和延伸,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从火药的发明、爆竹的问世、烟花的出现、焰火的升华,至今经历了一千多年,焰火已成为中国具有独特风格传统工艺品,成为满誉世界的夜空艺术,成为世界各地庆典的天幕壮景。
我国古代火药的应用,先用于军事,后用于烟火。最早出现的使用硫磺等做可燃物,使用硝和硫磺做火药的记载是在唐朝之前“火攻”战略上,奠定了焰火发展。火药配方上说,伴随着中国古代一个神奇的传说,用火烧竹竿,发出“啪”、“啪”的爆裂响声。在除夕之夜来驱赶一个叫“年”的凶恶残忍的怪兽,成为当时家家户户、庭前爆竹驱鬼的风俗。隋唐时期,人们开始将黑火药装入竹筒里,并安装上引线,点燃引爆,这就是早期有药爆竹。经过不断实践,又将竹筒改为纸筒,这就是现代爆竹的雏形。到宋朝时,爆竹已由单响发展成将许多爆竹用药线串在一起燃放,称之为鞭炮。
有了开始于唐,盛行于宋的爆竹制造,焰火也迅速地在宋兴起。宋朝对焰火记载非常之多,诸如品种有“烟火、起轮、流星、水瀑”等,并开始出现“卖烟火”的行业,燃放规模也开始壮大。一些记载中,大量渲染宫廷中燃放烟花的盛况空前,烟火效果也逼真,如南宋学者赵孟写道:“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柳紫飞线辅地白,桃花落尽满街红。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喧似火起。”
明清时期,焰火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品种繁多,制作精细,燃放壮观。明朝时出现了各种火药与烟火剂的配方,制造与效果,可以出现各种颜色灯火、流星。到了清朝,在乾隆年间,正式记载了北京焰火的历史,在潘荣升的《帝京岁时纪月生》中载:北京的爆竹有“双响震天雷”、“升高三级浪”、“霸王鞭”,烟花有“地老鼠”、“水老鼠”、“竹节能”、“泥萧花”、“金盆捞月”、“叠落金钱”、“大梨花”“千土菊”等,当时京城已有勋戚富有之家,通宵为乐。
到了清末光绪年间,中国的爆竹又开始流传出口到中国相邻国家,如:日本、印度、南韩等国,全国从业烟火之人达几千人之多。当时的慈禧太后对烟花更是嗜好尤甚,这就更加促进了北京烟花的发展。清光绪年间,已有灯节记载:在北京每至灯节,内廷筵宴,放烟火……花炮棚子制作各种烟花,有盒子、花盒、烟火杆子、线穿牡丹、金盘落月、旗火、飞天十响、八角子、天地灯等。富室豪门,争相购买,银花火树,光彩照人……
解放前夕,由于国民党政府腐败,民不聊生,北京烟花发展进入了一个停滞阶段。北京那些几代人专为清廷生产烟花的小作坊或家庭小手工工场,这些传统焰火世家,已经奄奄一息,前途堪忧。分布在:小市口南的“顺城”(许家),东直门内的“永乐”(郭家),西便门的“万兴”(贾家),兴隆街的“兴隆”(齐家),火神庙的“永聚”(杨家),广渠门内的“永顺”(段家),新街口的“赵鑫武”、“永增”(张家)、“花炮”(史家),完全失去焰火发展进步的生机,只是作为糊口的手段。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在开国大典之夜,解放军战士在天安门广场向空中发射了成千上万的彩色信号弹。那辉煌的色彩,那灿烂的信号焰火与共和国的大典开始结缘,成为大典喜庆气氛的重要标志。
1956年,为了适应新中国建设和庆典的需要,百废待兴的焰火行业开始了勃勃生机。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当时的7家烟花小作坊合并,创建成立了北京市礼花厂。当年投入生产,结合几家各自特点,将宫廷焰火与民间鞭炮有机结合,优势迅速发展,为北京焰火、北京礼花的传统工艺,继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石。当年首批优质产品远赴蒙古人民共和国,创新产品“银龙金钱花”、“串龙球花”等,1000多发礼花弹,闪耀在乌兰巴托国庆之夜。
1959年,国庆十周年大庆,北京决定燃放焰火来喜庆这一重大节日。北京市礼花厂随着几年的稳定发展与技术安全可靠,开始承担大典礼花生产任务。国庆之夜,北京市礼花厂在原有50多个品种基础上,又创新十几个新品种和30种传统焰火,极大丰富了国庆天安门广场夜空。北京的礼花第一次登上了大典的圣堂,开始了它壮丽的前程。这一年首都国庆指挥部还从全国各地烟花厂调集50余人,利用北京市礼花厂设施,专门制作地方特色民间烟花,在北京各大公园作为地面烟花和水上烟花燃放。这些外省技艺人员的北京献艺,使北京得到了一次充分学习、充实自己的机会,使北京成为全国焰火技艺的中心。
随后的十几年间,北京市礼花厂作为国庆大典的专门生产企业,一直承担着国庆节、五一节每年的礼花燃放生产任务。它的产品质量、产品花色、焰火水平能否表达出大典的充分含义,关系到国家大典活动的成功。中央及市领导都非常关心礼花厂的发展稳定,礼花厂的安全与生产情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亲自过问过北京市礼花厂的生产,他鼓励工厂:“人家都说中国礼花好,世界闻名了,但是我们不能不求进步了,应该有新的改进,新的创造”。他还以独有的细心,指示工厂在生产中“要花样多,燃烧要干净,不要掉脏东西,要严格试验,要高标准要求”。周总理的指示为北京市礼花厂、为北京焰火发展,指明了开发的方向。
从1971年起,由于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原因,国庆不再燃放焰火了,产品也从国内庆典转向国外出口。到1980年末,礼花厂宣布解散,只保留建制……
1983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中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改革开放的大潮,市场经济的大浪,给共和国带来了新的生命,也给北京市礼花厂、北京焰火带来了新的生命。为庆祝国庆35周年大典,为庆祝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绩,中央决定35周年大典燃放焰火,以壮国情。市政府批准重新组建北京市礼花厂,隶属北京市工艺美术品总公司。在市政府关心下,总公司领导下,礼花厂500多名职工奔赴大兴新厂,用最短时间为35周年大典生产出35000枚礼花弹,2000盘组合烟花,创造了礼花行业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当年完成庆典任务,谱写了一曲礼花人创业的焰火凯歌。这一年礼花厂的攻关小组推出几十个新品种,圆满完成了国庆大典任务,受到市领导与总公司领导嘉奖,立功表彰。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进程,市场经济将企业、也将焰火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国庆40周年、国庆45周年,以及近来的国庆50周年、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申奥成功的焰火燃放,我们都非常成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我们用不断变化的新品种,烘托着每一个庆典的主题。这些色彩鲜艳、主题突出的礼花,不但完成着礼花厂为每一庆典燃放所装点的夜空,同时也完成着焰火艺术自身的升华。
北京市礼花厂在近来的十几年间,成功地发扬光大了礼花事业和礼花文化,它不但保留了中国传统的特色,还能生产世界流行的日式礼花,并能有效地结合生产创新出两者结合的第三类产品。企业目前以每年20-30新花色递增,完成着企业每年打入国际市场的需要。企业焰火水平居世界前列,巩固着北京焰火的中心位置。
北京市礼花厂四十多年的发展史,也是北京焰火四十多年的进步史,这一切都是和共和国息息相关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国家繁荣昌盛,企业与焰火也兴旺发达。今天的北京焰火不断更新,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推出,从过去的满足国内庆典,到今天已大步走向世界,在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北京焰火都有很高的声誉。
北京焰火面对机遇与挑战,它将勇敢向前。让北京焰火不断升华发展,让这一瑰丽的夜空艺术与强盛祖国并肩而行。
李永康: 全国烟花爆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通讯委员
北 京 工 艺 美 术 大 师
北京市礼花厂副厂长 二零零四年九月
注:以文章含有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