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灵山县丰塘镇“炮期”
本报记者 江洪作
早闻灵山县丰塘镇有“炮期”的闹新春习俗。虎年新春伊始,记者到丰塘镇进行了探访。连日来,记者走访了该镇的沙塘、高华、平岭等村委,所到之处,看到的是热闹非凡、喜庆新春欢乐场面。
赶大集闹新春炮期轮流做
2月18日,农历正月初五。
记者从灵山县城出发,沿着209国道到达丰塘镇,小车沿着村级水泥道路走进沙塘村,只见道路两旁稻田里沿路插着许多彩期,一股浓厚节日氛围进眼帘。
当日,是该村的清和自然村闹炮期的日子,是全镇最早过炮期的村。当我们走到村边时,阵阵炮声,锣鼓声响彻云霄,舞狮舞龙队伍舞个不停。走进村小学校10个大花炮放在球场中心,小学的周围,一群群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大家聚在一起,有的在观赏“花炮”、有的在看舞狮舞龙、也有在聊天的;而一些小商小贩不失时机地在周边摆起小买卖来,各式各样年货吸引着不少群众,整个场面如同赶集一样,热热闹闹,五个狮子队在锣鼓声的伴随下,分别挨家挨户地上门恭贺新春。
“阿伯,你好!你们‘炮期’闹新春真热闹啊。”记者向在一旁的吴大伯打听起炮期的情况。
“是啊!我们的炮期大都为正月期间举行。这是一个类似于赶圩的日子,正月里,每一条村都定好一个属于自己的‘期’,一天只能一条村,大家都不重复。各村的‘炮期’内容相当丰富,以一天作为日程安排。”62岁吴老伯向我们介绍说,“这一天是村里头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全村男女老少都参加活动,金狮起舞,巨龙腾空,锣鼓喧天,商贾云集,人潮涌动,各方好友纷纷前来拜贺,好不热闹,全村的男女老少,还有村人的亲朋戚友,都会聚到一起,人越多越热闹越好,以此欢庆新年。”
亲朋好友相聚贺新春
逢年过节,亲朋好友总喜欢聚集在一块吃上一顿团圆饭,古往今来,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过。一年的奔波忙碌,也只有过年这几天趁机休闲,很多人就指望着这个时候过把”瘾“了,好好吃上一顿。
而在丰塘镇这一带,这个习惯却有了些变化,或者说,他们在”吃“的时间和方法上与别的地方不同;而具有民俗特色的“炮期”,才是他们真正的过年,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庆祝新年到来。
“亲朋好友相聚,‘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在‘炮期’里各家各户都摆出了最好的酒菜,客人随到随吃,从早到晚,开成了‘流水席’。而此时吃的并不在乎菜式,在意的是亲朋戚友聚在一块畅谈的那一份情趣,相互拜年祝贺。主人家在当天早早就起来,上午9点起,迎接自己的亲戚朋友,以一般的饭菜款待。下午5点为各家款待亲友的晚宴,此餐是最丰盛的接待。好客的人家,多则几十桌,少的也有五六桌。亲朋戚友围坐在一块,细说着工作生活琐碎,觥筹交错,其乐融融。”村民吴德秀对记者说。
中午12点多钟,记者走访到村民吴启柳家时,见到他家的大园内,不少亲朋好友都相聚在这里,有邻近村的,也有县城里来的,甚至有邻县横县的朋友来也来相聚。大园内摆着7张饭桌,坐得满满的,人们正在吃着午饭,有说有笑,大家举杯共庆。
见到记者到来,主人热情地招呼坐下,与大家一起共欢乐。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
“‘炮期’闹新春是如何传承下来的,至今有多少年历史?”
在清和村,记者好奇地问74岁的黄老伯。
“相传丰塘地处山区,道路交通通讯不便,每当有匪贼到村中盗抢时,村与村之间有条不成文的规定——鸣炮请来邻村的乡亲支援。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今天的炮期。这一民间传统节日,在丰塘镇承传下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如今,人们多半用这一天来祈求一年里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出入平安,“炮期”便成了村民们操办家中事务的良辰吉日。”黄老伯说,“炮期”因为有“炮”,所以叫“炮期”,而“炮期”则不仅仅有炮,它以其独特的民俗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绘就了它独有的神韵。
黄老伯说,从竞赛起你初一我十五地攀比着,看哪个村放的爆竹多,活动多,内容丰富,演绎至今才有了今天的炮文化。
在平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