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到,新年到,家家户户放鞭炮”。听着电视中充满童稚的歌谣,耳畔传来阵阵劈里啪啦的爆竹声。这喜庆的爆竹声一下子将我带回到童年,想起童年和小伙伴们拾炮的开心与童趣。
我的故乡在豫东一个十分普通的小村庄,小得在地图上都难以找到。村庄小,位置偏,经济条件落后,对于在那个年代长大的孩子来说,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童趣。俗话说:“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过年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吃上平时难以见到的好东西,还可以得到长辈发给的压岁钱,自己当家买上一兜子让心灵释放的鞭炮。那时候,在孩子
们眼中,买来的鞭炮往往比不上拾来的鞭炮。真正带给孩子们开心的,无疑是大年初一早晨疯跑着拾炮了。
那时的农村,经济条件很差。辛苦一年的农家,也只有在春节到来时才会奢侈地买上一挂鞭炮,释放一年中的喜庆。条件差一点的农家,会简单地买来一挂二百头、一百头的鞭炮;条件好一点的,则十分大方地买上一挂五千头、甚至是一万头的鞭炮,来庆祝一年来好的收成。至今我还清晰记得,村内第一个靠大卡车致富的“万元户”祁家,过年时在村内史无前例地燃放一万头鞭炮的场面。打开像锅盖一样的包装纸,长长的鞭炮由树上垂到树下,像巨蛇一样折了几个来回。点燃炮捻后,劈里啪啦的响声传遍了整个小村庄。劈里啪啦的鞭炮声中,还不时夹杂着几个“大雷子”,发出沉闷的“嗵!嗵!嗵!”声。孩子们则捂着耳朵躲在一旁,等待着鞭炮燃完,冲上前去拾炮。
在豫东乡下,放炮是有讲究的。除夕夜晚燃放的叫“关门炮”,初一早晨开门时放的叫“开门炮”,都是单个的大炮,连着放上三个。等到大锅里的饺子煮熟后,燃放的才是真正的过年鞭炮。孩子们为了拾炮,往往会在睡觉前一次又一次地叮嘱着自己的父母,让他们在大年初一早晨早点喊醒自己,免得起床晚了拾不到鞭炮。所谓拾炮,就是等一大挂鞭炮燃放完毕后,蹲在一大片碎纸屑中寻找没有爆炸的爆竹。这些爆竹,有的带着炮捻,有的则没有炮捻。大年初一凌晨,正在酣睡的孩子们,听到父母的喊叫,一咕隆爬起来,草草穿上衣服,不顾父母的喊叫,径直冲上大街。在夜幕中喊叫着小伙伴,四处奔跑着冲进左邻右舍的大门,争抢着拾炮。由于不知道哪家先放哪家后放,于是就侧着脸,用耳朵细心地听着鞭炮声从哪个方向传来,听到哪儿响就向哪个方向冲。等到天亮时分,绝大多数家的鞭炮已经燃放完毕,一群群的孩子就三五成群地聚集在大街上,互相比着谁拾到的鞭炮多,谁拾到的鞭炮大。
注:以文章含有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