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大年初六。明天就该正式上班了,而有些人,却从今天开始正式歇了,因为一年只需要忙活春节这几天,往年是需要工作到正月十五的,而今年的售卖期就到初五,他们就是卖烟花爆竹的商贩们。
昨天是初五,俗称破五,当晚的烟花格外多,从早上一直延续到深夜。除了习俗,还有一个原因似乎不得不考虑到,从昨天早上开始,各个烟花摊位都打出甩甚至狂甩、五折的字样。
亲身体验了一下,确实便宜了,但这个便宜不知该从成本和利润方面做何种经济分析:一个大烟花,正常售价是240元,当天是买一送一;一盒小烟花,里面有五个,是孩子比较喜欢的,原来售价26元,现在是20块拿走;一千响的鞭炮,售价有37元和41元两种,现在是50块拿两个,100块可以拿五个。如此便宜,咱也土豪一把,目的有两个,其一,初五当晚要放,其二,从初六到正月十五仍然是法定燃放日,要存点货,否则到时想放买不着。
初六早上出版的报纸,依然和往年一样出现了“烟花遇冷”的标题,这个标题当然是有大数据支撑的结果:羊年烟花爆竹销售周期已于昨天结束,整体销售情况继马年后再次下滑。昨晚,记者从市烟花办获悉,截至昨天18时,全市累计销售烟花爆竹170800箱,同比去年春节期间销售29万箱减少119200箱,降幅高达41%。比去年初五前的194817箱减少24017箱,降幅12%。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翻看最近三年的报纸,初一初二往往是采访环卫部门,他们会说,除夕夜的鞭炮纸屑每年都少扫了多少多少吨;正月中期和正月十五以后,往往是采访烟花办,销售数据也都是每年都要减少的。最近三年呢,恰好一直都在京城五环内的家里过年,最直观的感受是,周围燃放鞭炮的好像没啥变化。
为啥大数据和个人体验有所不同呢?就拿今年的数据来说,有以下几个因素在统计时是必须考虑到而没有考虑到的,自然可能产生偏差。
第一,这个数据只是截止到当天18时的。18时之后,很多烟花摊位还在继续营业中,他们的目的是大量清货,也可能越往后越便宜,这个时段的销量没有统计到。
第二,有些原因是光头上的虱子——明摆的事儿,再套用数据的解释,显得太小儿科。今年烟花销售周期缩短为10天,肯定会导致今年烟花销量继续下滑。虽然也是用的同比的概念,但同比的周期不一样,同比自然是不具有科学性的。
第三,今年的销售大数据,等于是出现了断层,是不完整的,是不连续的,对于任何决策制定或者运用来说,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其实,今年可以用大数据来研究两个问题,一是需求,个人的和非个人的。二是价格,如何才能更加透明。
从需求来说,今年是一个难得研究良机。每年政府都在叮嘱安全,这是为个人的幸福着想;提倡少放或者不放,这是为大家共有的蓝天呼吁。今年三十,连续收到了市一级和区一级发送的短信,内容基本一样,做到这份上了,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现在国家层面提出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烟花只是一个小案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年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一种传统,永远都是刚需。
今年的售卖期比较短,商户进货比较保守,都怕卖不了那么多。这个保守,恰恰被老百姓的燃放热情给大大的涮了一把。从个人经历来说,孩子特别喜欢的一种烟花,从初一开始就卖断货了,此后几天,每次去询问,都说没货,也不知是摊主懒得补货还是整个北京都因为售卖期的缩水还减少了总供货量。在市场经济年代,在内需如此紧俏的时代,如此的供不应求而求之不得,简直是浪费。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北京熊猫烟花公司总经理潘迪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表示,熊猫烟花公司今年共备货15万箱,由于此前商户保守,部分商户在大年三十、初一时,货就卖没了,随后出现补货情况,这也是继烟花禁改限以来首次出现大面积补货现象。禁改限多少年了?2005年9月通过了《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改全面禁放为局部限放,不知不觉十年了,老百姓春节的燃放需求到底改变了多少?这个可能难于量化,能够体现的只有每年的销售数量,官方和媒体都在拿这个说事儿。为什么今年出现了10年来首次大面积补货?仅仅是由于商户的保守吗,还是老百姓的这个需求就是从来无法被抑制住的?
现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除夕白天蓝天依旧,天气预报说晚上空气流动性减弱,但燃放的热情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初二的时候,雨雪天气,地面都是黏糊糊的脏兮兮的,即使如此,鞭炮声还是不少。初五的时候,顶着不宜放炮的预报,继续与天斗炮。
十年前,部分城市禁放烟花爆竹,主要是出于安全原因,随着老百姓呼声的高涨,从禁止改为部分限制。如今呢,又多了对空气质量的担忧。今年恰恰除夕夜和初五夜,空气流动性都差,都不适合燃放,但结果呢?涛声依旧。初五上午的时候,正好看到楼下的一个邻居放鞭炮,燃放之后,屡屡白烟升起,变幻成各种形状飞向天空,仿佛思绪翩翩,其中可能有这个人的喜悦,也可能有环保人士的愤怒。因为他燃放的是盒装的烟花,之后他收拾起来,直接扔进了垃圾桶里,这也是一种环保意识吧,这种行为能否与他在天气不适合时继续燃放的行为功过相抵呢?
每年都在呼吁燃放安全,每年同仁医院都有因为燃放而收治的伤员,每年也都有大小火情。政府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在提升,老百姓也看在眼里。有些时候,政府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比如在初一到十五的燃放期之外,老百姓的婚丧嫁娶,是可以燃放鞭炮的,至少是民不举官不究,这当然是一种善治。
说了个人的需求,再说非个人的需求。初七是上班的日子,很多经商户也会在正月里的某个日子开业,他们也会燃放鞭炮,公款的自然是不敢,个人的会量力而行,放多放少就图个喜庆和吉利。这个,也可能就是燃放需求的本质吧,老百姓忙了一年了,春节放个鞭炮就图的是这个,此时此刻,不要站在道德的高地指责那些在天气不适合时仍然燃放的人们,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是否合情与合时宜。
老百姓放鞭炮的时候,心里想的是全家幸福,阖家欢乐,来年好运,非常朴素的情怀,也是最接地气的个人梦的一种表达,这个时候,你让他们操着忧国忧民的心,担着空气质量可能会因为他燃放的鞭炮而变差的忧,是否有点勉为其难呢?
再接着说说价格。真心期待鞭炮能够合法合规的进行网购,估计难以实现,主要是危险品的运输问题是普通快递公司无法解决的。但目前的感觉是,鞭炮的价格是不透明的,是没谱的。除夕那天买鞭炮的时候,商户也是可以给你优惠的,一般是把零头给抹了,等到了初五,就是挥泪大甩卖的节奏,这好像是市场行为,但又不完全是市场行为。以前公款买的时候,商户可能不在乎,现在老百姓个人掏钱消费,就希望更加便宜和实惠。今年的售卖期缩短,确实也方便了某些老百姓,摊主开心地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刚才有个人说他老母亲后天过八十大寿,听说我们打5折,就开车来买走了好几箱(花炮)。
明年除夕是2月7日,从理论上来说,鞭炮售卖期应该不会缩短,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会骨感吗?(文/林涛)
注:以文章含有附件 |